以笔为援,同心抗疫(四):福安一中教师抗疫文学作品选
来源:福安一中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0-03-11
浏览: 0
在这个全球抗疫时节,在这堂人生大课面前,福安一中的教师们依旧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停课不停学。我校语文组教师在“云端”授课的同时,用手中之笔,写下自己身处其中的所感,表达一份真挚的家国情怀。
除夕有感
一望平川暮岁舟,
瘴烟顿锁眼前稠。
可怜鸟兽樊篱恨,
惶恐人心武汉愁。
丽馆寒侵年杪冷,
江山颜失道衢幽。
祈天早把瘟神送,
但愿明春好到头!
二月二日晚雨声大作
家国危艰春事空,
欲扶大厦力难胜。
十分愁绪抛何处,
飞上檐头作雨声。
疫中吟
年货如山坐食空,
谁知节过几多重。
心忧社稷浑无计,
眼看河图是处红。
幸有白衣行逆者,
断无瘟疫见真容。
长天雾霭终归散,
别国他乡瘴又浓。
【归去来】立春
凫鸭知春应到,
嬉戏烟江晓。
微雨东风江边草,
轻摇落、几声噪。
新燕飞来早,
轩檐下、啄泥相闹。
人家院里花枝好,
迎新岁、欲开了。
听闻柳色已如烟,
丝丝溪畔连绵。
野凫不惧水中寒,
却是纷纷冷雨,
奈何空自凭栏。
杏花墙上欲争妍,
应待来看。
依旧风来寒峭,
花信参差未到。
佳节上元时,
春意问君多少?
知道,知道,
不日百花争闹。
【谒金门】
闲凝伫,
溪北一番烟雨。
娇柳因风飘细絮,
有雀枝头来去,
应是和风相语。
烟雨来时花暗吐,
等春来共舞。
庚子春日诵老杜《登楼》
苍茫独立泪沾襟,
多难人间候好音。
眼里红花空泣血,
楼头黄鹤自伤心。
忧随愁作王宣赋,
漫学新登老杜临。
最是不堪儿女态,
缘何无病也呻吟。黄鹤楼前江水东,
当春抗疫渐春空。
千重白甲思乡雨,
万里逆行赴国风。
沧海横流知壮志,
江山板荡见豪雄。
明年春色还人好,
共沐樱花别样红。

图片说明: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东院区。87岁的老先生罹患危重症新冠肺炎入院救治,已经“一个月没看到过太阳了”。在护送老人出病房做CT的途中,90后的上海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停下来,让病床上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落日。老先生曾是爱乐乐团小提琴手,还在病床上给医生们演唱过“何日君再来”。这一刻很静
安静是最好的中药
90后医生刘凯和他的新冠患者
一位87岁的老先生
蓦然在夕阳下伫立 在美面前
拨响了生命的音符
那是多么悠扬的乐曲
两个人用目光合唱
用共同凝望夕阳的手指挥
他们拉起爱的琴弦
像一对忘年交 像高山流水
像这夕阳下的一道光
离开乡村的时候,初春的暖阳正映照着群山,外面日益严重的疫情,依然像一层厚厚的阴霾,重重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起来。但我抬头蓦然看见村委楼顶的四向大喇叭,回想起这一天关于数个乡镇疫情防控工作的采风经历,不由心头一震,耳边有许多坚实的声音纷至沓来……会议室里一片肃静,空气也被扭出了紧张的曲线,“这就是战时响应,这个春节大家都取消休假,全员压上一线走村入户,我们务必将新型冠状病毒挡在镇外村外。下面是具体部署……”这是镇党委林书记的声音,铿锵有力,坚定沉着,犹如浑厚的钟声让人热血激荡。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摸排核查返乡人员,严格实施隔离观察,他的声音似量尺和圆规,科学而工整地画出一道道条理分明的交通要衢,务必让所有的人力和资源各得其所;他的声音纵横有序,织就了一张能将疫魔挡于乡土之外的细网。居家隔离人员中有几个出现了发热症状,大家的心都吊到嗓眼了。其中一个市医院复查回来又烧,那温度计的数字像沸水烧灼着大家的心。“带上防护服,我们上!”这是90后卫生院院长小汤的声音。为了检测病人的血液,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亲自前去抽验,那小小的针管,刺痛了身体,却换来了放心。卫生院人手紧张,任务繁重,小汤日日亲自冲在前头,“各村的居家隔离人员,一次也不能漏查”,这是从一个年轻的基层医务工作人那里发出的,有金属质地的声音,每一个字都是竖起一块盾牌,让这个乡镇能够固若金汤。往年的春节,群众喜欢聚集在一起活动,今年为了防止发生群聚性感染,严禁各种聚集行为。这事在农村,派出所陈所长可费了不少周折。东家想办喜事,西村要办庙会,都得劝阻。“现在要守禁令,不能聚;宅在家里,不得瘟病,就是最大的福气……”陈所长不仅要堵,更要疏,群众还是很认陈所长绵中带刚的话。春节期间镇里的面店都关了,他们经常没有吃早餐就开始上班。高强度的工作日日捶打疲惫的身体,陈所长只是笑笑说:“只要能保民安,一切辛苦都值。”这是一线民警发出的朴实而又充满泥土味的声音,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壮怀激烈。“让群众学会自防最重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是必须。”干部们会上异口同声形成共识。镇里专门录制方言版语音,安排车辆到辖区各村巡回播放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播放农村广播、鸣锣喊话等载体,各种声音大力度、高频度、多角度开展宣传,像金珠银珠落玉盘,叮叮当当,拨紧了乡人的思想警钟。年近六旬的村支书谢书记亲自敲着锣,扯着老嗓穿街走巷挨家逐户去喊话:“各位父老乡亲哟,新冠病毒正横行。居家少出最安全,党和政府话要听。”乡亲们说笑到:“在家憋得慌,每天听老支书这一喊话,心里头就踏实啦,哪天不听还真缺了什么呢……”老支书的敲锣声喊话声成为乡村最温暖的金石之音。踏实,不就是乡亲们认定了心里头有个最靠谱的人陪自己度过难关,守护自己?别看乡亲们平常嘻嘻哈哈,家长里短,关键时候却毫不含糊。“刘伢子,你不是外地回来在家隔离着,又跑出来干嘛,想祸害人呐?”刘伢子刚想溜出来买个日用品,就被李伯喊住了。“要啥东西,打个电话,我们给你备去,这半个月就好好在家修行,当作积福呢。”二婶在一旁细声细语地说。刘伢子脸一红,心头一暖,道了声谢,就赶紧乖乖回房去了。乡亲们自个明白了道理,那些土语乡话就不输于书里的春秋大义了。我离开时,阳光正暖,青山翠绿。村委的大喇叭开始播报上级的防控精神了。那严肃的声音像飞鸟,栖落在每一户的屋顶上。村里头外地返乡的不少,防控工作很严峻,但因为有这些声音,现在才依然平安。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深深领悟,乡村的声音——干部的声音,乡亲的声音,是如此的有力量,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质朴。这是中国最普通的村镇,我也似乎从中听到中国大地的声音,在面对疫魔威胁时,那坚定的、必胜的声音。今日正是立春,我立在村口,听到了草木滋生的声音,毕竟春天要重回大地了!
(本文系笔者应市文联邀请参加我市抗疫防控工作采风创作)
封面/缪丰宇